謝子長任總指揮,焦唯熾任政委,姜耀任大隊長,杜潤滋任參謀長,鄔逸民任秘書長。游擊隊下轄三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杜鴻范,第二支隊司令張東皎,第三支隊司令王儒林,游擊隊發展到200多人,有近百支長槍。
當王子元得知陜甘游擊隊成立的消息后,隨即派出了第三團騎兵營和汪新民二營一部兵分兩路,前往“圍剿”。謝子長立即召集部隊進行了作戰動員和部署, 將指揮部設在水泉堡子內,并火速控制水泉尖山制高點,搶占前沿陣地大山峁。
9
勝也被擊傷。
就在此時張東皎毅然從戰壕里走出來,向舊部張丙辰喊話,不幸被敵人冷槍擊中,滾下山坡,為敵所擒。梁占勝極力勸說讓張東皎寫信勸游擊隊歸降,張東皎嚴辭拒絕,被殘忍殺害,年僅29歲。
考慮到游擊隊成立不久,缺乏經驗,謝子長決定撤離水泉堡率軍向海原進發。當夜,游擊隊經裴家堡、雪山寺到達周維邦的老家白茨林。
游擊隊打開周家的糧倉,分糧給饑餓的群眾。群眾高興地說:“軍隊給群眾分糧,這是開天辟地頭一會,游擊隊都是好人,為窮人著想?!庇螕絷犛纸涍^兩天的急行軍到達了海原的園子河并重新進行整編。
起義部隊開展游擊戰爭,轉戰兩個多月,行程一千多公里,一路打土豪,分財物,播撒革命火種,于當年8月份再次返回水泉堡。
游擊隊一邊開展發動群眾的宣傳活動,一邊吸收進步青年,壯大隊伍。當地有志青年紛紛參軍,進步工匠為游擊隊打制長矛、大刀,金農主動組織淘金,為游擊隊籌糧備款。
這些工作產生了強大效果。原軍閥雷中田的部下石興璞、張沒手帶隊投奔游擊隊;糜灘的楊陪成聯絡二十多位青壯年帶槍參加游擊隊,楊汝霖、高步功也各領十多人帶槍參加游擊隊,使
游擊隊發展到四五百人,并重新整編。他們的革命斗爭動搖了國民黨在甘肅的反動統治,喚起了當地進步人士及青年投身革命的熱潮。
游擊隊在水泉的活動,引起了敵軍的注意,他們決定預謀通過和平解決的辦法收編游擊隊,遭到了游擊隊的拒絕。1932年7月初,游擊隊與新接防的靖遠縣城國民黨駐軍王云山特務營在堡子山發生激戰,終因子彈用盡被圍困于扎巴崗,在肉搏戰中大隊長郭映珠、王貴仁犧牲,游擊隊損失慘重被迫撤離,化整為零,由集中斗爭轉向了零散抵抗。
為了掀起革命高潮,一批起義骨干投入了組建西北抗日義勇軍的革命熱潮中,并成為政治、軍事領導骨干。